朝代:唐朝 作者:贾岛 出自于唐代诗人贾岛遍寻隐者不时逢 For an Absent Recluse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松下问童子,I ask your lad beneath a pine, yán shī cǎi yào qù言师治病去。" My master has gone for herbs fine. zhī zài cǐ shān zhōng只在此山中,He stays deep in the mountain proud, yún shēn bú zhī chù云深知道处。I know not where veiled by the cloud." 注解 ⑴寻:探访。
隐者:隐士,归隐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愿做官而归隐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所指的是贤士。
不时逢:没遇上,没看到。⑵童子:没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问,说道。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下落,所在。
翻译成 苍松下,我告知了聪慧的学童;他说道,师傅早已治病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云雾,知道他下落。赏析 贾岛是以“揣摩”两字有名的苦作诗人。一般指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只不过他的“揣摩”不仅侧重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想方面也是某种程度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相比较。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近于非常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解说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回答几问,并且寓回答于问。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回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出外。“寻隐者不时逢”的题目早已交代确切。
“隐者” 出外而回答其“童子”,无以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童子”的答语:“师治病去。”从这四个字而可再会当时松下所回答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治病去”了,大自然很想要把他去找回去。
因而又回答童子:“治病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知道处”,又是童子回应对方治病到底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解说,最少需六句方能传达的,贾岛使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揣摩”就不出一字一句间了。然而,这首诗的顺利,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用字,还足以解释它的妙处。
诗贵擅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沉闷中闻内敛。一般访友,问知他出有,也就大自然扫兴而抵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得逞,又继之以二回答三问,其言甚久,而其笔则珍,以简笔写出繁情,益闻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问答,逐级了解,传达感情有起有叱。“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节奏轻快,满怀希望;“言师治病去”,答非所想要,一堕而为沮丧;“只在此山中”,在沮丧中又打消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问:“云深知道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或许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只不过它的造型大自然,色彩鲜明,色泽较贵。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训与白,这泊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吻合。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所画,青翠耸立中说明了无限生机;而后却闻茫茫白云,优美杳霭,捉摸不得而知,令人起秋水伊人到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点缀出有作者感情的与物移往。诗中隐者治病维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为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贞其高尚,苍松拜其风骨,写景中也所含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时逢,就更加引人注目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了繁盛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谓之人天马行空的。
明代低棅《唐诗于是以声》:吴逸一评论:自是妙音,所谓不本意而得者。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愈近愈多杳。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法》:首句问,下三句问,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俞仲蔚曰:意味闲雅,脍炙人口。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法》:另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十九首》及《上山采行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散去。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
——意之中但所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如“鬼来妆阁紧”,又起至半句,愈入化境。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道唐诗》:夫遍寻隐者不时逢,则不时逢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不作波折,妙极!盼寻隐者,何意时逢童子,而此童子又扎是所遍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时逢矣。回答之,“言师治病去”,则又可以时逢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闻甚将近,“只在”闻不往别处,则又可以时逢矣。
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云:“是乃是,但此山中云深,卒知道其所在,却往何处去遍寻?”是隐者惜不能时逢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时逢,不作多少层折!今人不免趁笔直下。古人有云:“笔扫千军,词流三峡”,误将尽后贤,此唐已后所以无诗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下三句问,写隐者高致。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另设为童子之言,以问寻问之意,不用实无此事。不丝题字,而意已闻。
近代王文濡《唐诗注解读本》:此诗一问一答,四句开闭变化,令人莫测。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探访一位隐者没能遇上有感于而不作的。
隐者不可考何人,有人指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明确创作时间无法考据。
本文来源:yabo手机版登录-www.tsshx.cn
Copyright © 2008-2023 www.tsshx.cn. yabo手机版登录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77138640号-7 XML地图 网站模板